前庭病比較難診斷,因此有研究者使用大鼠模型來研究耳損傷后第1天至第30天的癥狀進展。研究結果有助于改善未來人類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不少人患有前庭病,這種病通常是由內耳損傷引起的。癥狀包括眼球運動受到影響和姿勢控制能力減弱,并可能導致認知缺陷。但是,這種疾病往往很難診斷。
前庭病的診斷
馬賽大學和法國前庭運動療法協(xié)會開展過一項合作。研究人員使用諾達思的動物運動軌跡跟蹤系統(tǒng)(EthoVision XT)分析了大鼠模型中前庭疾病的癥狀演變,然后將結果與從人類獲得的類似數(shù)據(jù)進行了比較。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幫助更好地診斷病情,特別是在動態(tài)情況下,這在治療前庭病方面非常有用。
運動困難
這項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見地的結果。例如,患有前庭障礙的人通常會因為平衡問題而感到無法跑步。出乎意料的是,這項研究中受傷大鼠的最大速度比健康的對照大鼠更高。這似乎表明,受影響的大鼠走得和跑得越快,它們的步態(tài)就越穩(wěn)定,就像騎自行車一樣。然而,與大鼠不同,人類患者往往不敢走得更快,因為害怕失去平衡。將此應用于人類治療,可以減少患者的恐懼,并顯著提高他們盡管受傷但仍能四處走動的能力。
嚙齒動物模型
通過從大鼠左耳中移除前庭蝸神經手術,研究人員模擬了前庭病的典型癥狀。它們不再能分辨出什么時候他們的頭是否筆直,這給它們前進帶來了困難。大鼠通常會先把頭指向它們想去的方向,然后朝那個方向走。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這些癥狀部分有所改善。
此外,受前庭病影響的人類患有視力不穩(wěn)定,而大鼠則沒有。這可能會導致人類出現(xiàn)更多的平衡問題,因此患者盡可能減少頭部運動。非??斓念^部運動也會導致視力不穩(wěn)定,因為視力穩(wěn)定所需的反射也會受損。
行為實驗
為了測試手術對大鼠的影響,在手術后進行了曠場測試。作為參考,手術前一天也進行了測試。在測試時,允許大鼠單獨探索場地10分鐘。使用動物運動軌跡跟蹤系統(tǒng)分析實驗視頻,該視頻跟蹤了三個身體點,即尾根、中心點和鼻點。除此之外,還跟蹤了身體和頭部的旋轉、加速度和最大速度。
運動活動
加速度
使用動物運動軌跡跟蹤系統(tǒng)自動測量了大鼠的頭部和身體加速度。在手術后的前三天,大鼠的加速度很難超過手術前的平均加速度,之后從手術后的第7天開始,它再次增加到高于平均水平。術后加速度也比術前變化更大,這可能是由于神經損傷導致大鼠無法正確檢測加速度造成的。
繞圈和旋轉行為
在實驗過程中注意到兩種特定的行為類型,即旋轉(在探索時轉身)和繞圈(以緊密的圓圈奔跑)。轉身可以朝任一方向發(fā)生,盡管他們更喜歡同側轉身(在這項研究中是向左轉)。繞圈只會發(fā)生在同側。對此可能有各種解釋,例如左爪上施加的重量增加,或者特定的脊髓神經元組失活。
與大鼠相反的是,人類不會繞完整的圈行走。相反,他們以星形行走:一種稱為“星形行走"的特定測試使患者閉上眼睛,沿直線反復向前和向后走幾步。星形是由其行走方向的持續(xù)同側偏差引起的。
前庭補償
大鼠前庭病模型包括兩個階段;急性期(術后7-10天),隨后是代償期。在急性期,頭部和身體速度等各種參數(shù)首先恢復正常,然后超過該水平,直至達到最大值,并一直維持到術后 1 個月。這似乎是大鼠身體最終找到新平衡的一種方式,在這種平衡中,部分癥狀得到了充分補償。
人類也是如此,創(chuàng)傷后的急性期通常持續(xù)數(shù)小時到數(shù)天,之后(部分)恢復。一種可能有助于前庭患者康復的有趣新療法是讓他們練習以更快的速度行走。如前所述,加快步伐可能會改善他們的平衡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更獨立地行走。
因此,盡管大鼠和人類在處理前庭病方面存在差異,但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有助于改善人類的治療和療法。進一步研究他們的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可能會對患者受傷后可以獲得的代償有更多的了解。
關注諾達思公眾號,聯(lián)系我們獲取更多產品信息及學術文章!